我想我是太閒了點,所以我決定照衛生署每日飲食建議指南的比例來吃中午和晚上兩餐,早餐就順其自然吧~時間上大概只能實驗兩週(才兩週能有什麼成果就不知道了),最後一次量體重大概是在10月底吧,等實驗結束再去診所偷量一下看體重有沒有變化;我會照這一份資料來決定兩餐的分量和比例,http://www.doh.gov.tw/ufile/doc/2011%E6%AF%8F%E6%97%A5%E9%A3%B2%E9%A3%9F%E6%8C%87%E5%8D%97.jpg,第二頁右下有一個男女卡路里攝取量建議,女生我應該要落在1650大卡那一組,可是那一組平均身高只有157,且下方的表格也沒有1650大卡這一欄的參考分量,所以我選了1800大卡那一組資料。

  我覺得衛生署這一份資料其實很複雜,哪個閒人會等到要吃的時候還去看表中的某項食材多少分量叫一份?除非全部背起來,但誰會這麼搞剛丫,而且食材這麼多種也不是全部都在表列裡丫。我是從1月3號開始做這個人體實驗,用之前想的比例就是3:1去調配食材(蔬菜水果類3,肉蛋豆類1),然後今天看了一下這份表,發現當天的飲食就很接近衛生署的建議量,但我要偷偷承認昨天早上吃了肯德雞的粥,粥裡炸雞的分量沒有算進去,重點是,這個比例的菜會吃的很飽,飯其實已經吃不太下(應該沒有到應攝取的分量),可是卻餓得好快丫~~。昨天吃完中餐清理戰場後又撐了半小時左右我就躺平了(因為凌晨一點醒來就沒有睡,最近作息異常的亂),醒來的感覺是東西都消化完該進食了;晚餐大約8點左右吃完,吃完後因為要去買東西想說用走的,大約走了一小時(距離約為4~5公里吧,有機會就走路算做點運動,所以我才會選1800大卡那一組),10點左右到家時又餓了丫~~難道我是大胃王嗎~~。後來想了一下為什麼會這麼餓的原因,我的結論就是肉不夠。同樣比重的肉類和蔬果比起來,肉類熱量高也比較有飽足感,且因為蛋白質和脂肪的緣故腸胃的消化速度會比蔬果來得慢(所以晚上吃雞排或鹹酥雞這件事常讓我晚上睡不著,不過我要說的是它確實會增加身體負擔啦),再加上冬天其實很需要一點熱量禦寒,這可能是我餓得特別快的原因,也許到夏天就不會有這種容易餓的感覺了。

  為了盡可能合乎衛生署的飲食分量,特地上PCHOME訂了一個電子磅秤,除了秤食材的分量,更精準的抓出肉和菜的比例(我突然覺得我可能有一點被虐傾向),主要是需要知道油的分量,因為炒菜時用的油量多是憑感覺,既然要做實驗嘛,就乾脆做精準一點嘍。(但我已經決定週末要吃鹹酥雞了,誰也不能阻止我!)

  說到實驗,其實飲食健康是很難用實驗來證明的,因為健康的變項太多,例如家族遺傳個人生活習慣(包括菸酒零食運動等)工作壓力有沒有突發狀況甚至單身與否都對健康有或大或小的影響,所以類似這樣的飲食實驗通常會是大規模的,且時間很長的追蹤統計,有些甚至長達二十三十年都還在追蹤,然而這段時間之內會發生的變化太多了,而且雖然實驗會固定某種飲食模式,但人體的機制很複雜(例如每個人對某種飲食模式會有不同反應,這與個人體質有關),很難去分析這些被追蹤者的飲食中哪些項目會互相影響。當然不是完全沒用,可是大多只是推論,例如日本人比較長壽,所以營養學家「推論」跟他們吃生魚和比較清淡可能有關;法國人又菸又酒而且飲食中包含各種高膽固醇的肉還吃美國人不吃的內臟組織,可是法國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比率卻遠低於美國,「推論」大概是紅酒的緣故,所以後來才會有晚上睡前喝杯紅酒有益健康這種說法;近幾年常聽到的地中海飲食法也是因為那裡的人似乎比較長壽健康,「推論」是飲食中比較多的蔬果和魚類,而比較少紅肉的緣故。然而,這其中也有陷阱,例如研究可能會告訴你愛斯基摩人的心血管疾病比例很低是因為他們的主食是魚,因為魚中富含不飽和脂肪酸,所以要多吃不飽和脂肪酸,但它可能不會告訴你,愛斯基摩人也比較容易流血,因為大量的不飽和脂肪酸使他們的凝血機制比較差;附帶一提,素食者最好在動大手術前主動告知醫生自己的飲食習慣,因為在開刀時這會是很重要的訊息,他們可能會因此多幫你準備幾袋血!不過,我想飲食資訊會在開刀前填啥鬼表格時應該會知道吧(?),當然,正常人是不需要因為多吃一條魚而擔心的,因為台灣人吃最多的是豬肉,照衛生署的建議多吃魚(一般建議一週兩次以魚取代紅肉)是好的。比較新的飲食潮流則似乎有從素食轉變到全食物或「復古」的傾向,大約也是因為近十年來開始發現素食原來也沒有原先以為的那麼好(原因前面那篇講過了),但要強調的是,多吃蔬果還是比多吃肉好丫。

  飲食習慣不只是人類適應居住地所演生出的文化,這個文化也會反過來影響人的身體機能;土地生產什麼樣的食材,住那裡的人就會去適應甚至改變身體機制以符合那片土地供應給我們的食物,例如東方人多吃豆類喝豆漿而少喝牛奶,所以乳糖不耐症的比例很高,這確實是身體因為適應居住地而演化出不同的機制。但是現在飲食的界限模糊了,人開始吃不屬於那個地方的食物,因為飲食而起的問題似乎也多了起來,就有人說現代各種癌症多跟飲食絕對有關,雖然不一定正確,但不對時不對地的飲食確實對人體有不好的影響,例如苦瓜原本在夏季才有,現在冬季也有苦瓜,蕃茄是冬天產出的,但夏天你也絕對買得到蕃茄;台灣沒有藍莓,但現在在超市多花點錢也買得到,很多蔬果台灣不產的現在想吃到都不是難事,但重點在原因。為什麼在不對的產季還吃得到特定產季的蔬果,因為用藥丫;蔬果明明就是很容易爛的東西,為什麼可以遠渡重洋送到台灣,或從台灣送到國外,因為用藥丫!除了環境因素不可改變以外,這可能也是現在一堆沒事就過敏的小孩的原因吧,因為人們要吃,所以商人供應,但賣相好才有人買,那就用藥吧。也許有人會說,就算用藥,但藥的殘留量讓我們連續吃個十年也不會死;對,沒錯,可是這是統計學數字,但我們吃下肚的又不是只有那一樣有藥,還有其它東西也有藥丫,全部加加起來也有一定的比例了吧,有些也許身體可以排掉,但有些會殘留丫,而其中如果有活性比較強的會和身體其它東西發生反應或抑制某些反應那又怎麼說呢?

  話說回來,我又開始了,其實我原本只想說我要做這個實驗而已,所以就此打住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玫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